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届新领军者年会(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于6月26日在天津拉开帷幕。论坛驶入在中国举行的第10年,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讨论依然在继续。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为主题的此次论坛将经济增长动力着眼于以物联网、机器人等在内的新技术应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表示,在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同时创新不应局限于技术层面,管理方式和体制的转型升级同样值得关注。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在26日的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从过去所谓“经济奇迹”走向未来的“常规增长”。但另一方面,GDP对于中国而言仍然非常重要,“GDP与就业率密切相关,更强劲的增长或意味着创造就业的能力更强。”根据“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我国GDP将保持年均6.5%的增长率。
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以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科技创新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卢锋在接受海外网采访时表示,理解科技创新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助推作用需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及其客观要求。一方面,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高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省份,创新成果的运用具备必要性和紧迫性。“如果中国还处于800美元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即便有新技术革命成果普及的有利技术创新条件,中国企业对技术创新普遍反应和选择的方式也将与目前大不相同。”
就行业而言,卢锋认为,无人机、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等都将成为有助于推进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的新兴行业,然而不同于过去钢铁、煤炭、电力等在内的重工业领域对经济增长贡献相对大小,也不同与更早期间纺织和电子加工部门成长对经济体量贡献,新的增长行业可能相对分散,相对体量较小,有所谓“隐性英雄”特点。
但是,科技创新目前仍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一块“软肋”。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26日的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的经济体量居全球第二位,但是科技含量缺乏竞争力。从衡量GDP技术含量的三个标准出发,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十二五”末期是2.1,与发达国家4.5以上的水平差距明显;科技成果的转换率较低,仅30%至40%;技术对GDP的贡献率较低。通过科技创新提高GDP的质量和竞争力,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卢锋对海外网强调,尽管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但对创新的理解和探索并不应局限于技术层面,管理方式和体制的转型升级同样值得关注。例如曾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技术含量较低,但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产业也具备创新意义。“经济学更为广义的创新概念将使得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因解释能够相互兼容,有助于达到逻辑一致的理解,从而使我们针对当下形势所做的选择更合规律、更有效果。”
上一篇:家族信托给民营企业传承“指道”
下一篇:拉美国家对华贸易摩擦为何增多?